律师解答:村里电工私自收安装费,怎么办?众筹平台筹钱被收税,该不该?
发布日期:2019-04-02
作者:
点击:170
对于农民朋友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法律问题,我们邀请三位律师为大家解答。
本文律师:
北京市观邦律师事务所 朗克宇
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陈亮
北京市东祺律师事务所 刘颖慧
1
怀疑电工多收费,如何追回?
网友@风林火山:我们这儿的电工,连续十多年收电表的入户安装费,每户收600-1200元不等,而电力局并没有这个收费类别,这笔费用应该是被电工私自收取的,另外还有私自随意加收电费的行为。这种情况,被查实后会怎么处置这名电工?我们能把入户安装费要回来吗?
郎克宇律师认为:
如果查证属实,安装费是由电工虚构收费类别、骗取钱财,而电力局并没有这个收费类别的话,入户安装费应退还。
该电工虚构收费类别,骗取入户安装费,数额较大,其行为构成诈骗罪。
私自随意加收电费的行为如何定性,因其身份不同区别对待。
如果该电工属于国有企业工作人员,或是受国有企业委托管理、经营国有财产,在代表国企向农民收缴电费的过程中,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自抬高电价、侵吞公款,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;
如果该电工属于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,利用负责收缴电费等工作上的便利条件,未经上级主管部门许可私自提高电价、非法侵占电费的,如果其侵占数额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,则构成职务侵占罪。
2
借据上只有手印,能不能证明借贷关系?
老张最近拿着一张按有手印的30万借据到法院起诉老李还钱,理由是老李曾经向自己借了30万元,凭证就是老李当时在借条上按的手印。老李答辩称,借条上并没有具体写着自己的名字,只有手印并不能证明自己借了钱,至少还应该有本人签名才能生效。那么,借据上只有手印,就不能证明借贷关系吗?
陈亮律师认为:
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就是捺印指纹代表什么。有些人对指纹捺印不规范,还有的在指纹捺印过程中,就用指尖一捺,加上使用的印油不符合规范要求,指纹捺印后根本看不清指纹的纹路,也就无法辨别到底是谁的指纹。
在我们接触到的民事案件中,涉及指纹的检验鉴定还是时有发生。而最让司法或检验鉴定人员头疼的就是指纹的鉴定。由于指纹的捺印不清晰,没有可供检验鉴定的条件,因此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,这给最终审判结果带来不小的麻烦,也造成当事人的维权得不到保障。
这样的结果责任在谁呢?法律是重证据的,无法取得指纹检验鉴定的结果,也就无法判定哪一方有责任。
切记不要小看指纹捺印的过程。在许多民事活动中,学会指纹捺印,可以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可靠的保障。
指纹捺印的注意事项:
1.应使用专用的印泥或印油,防止印泥或印油在手指上堆积,造成捺印指纹的模糊和不清晰。印泥和印油为红色、兰色、黑色均可。
2.捺印指纹的顺序是以右手的食指、拇指、中指为依次顺序的,如果右手手指因特殊情况,指纹捺印不能满足要求时,可用左手的食指、拇指、中指依次代替,最好在指纹捺印中注明。
3.在捺印过程中,将手指平放在要捺印的有关材料或文件上,从左至右用手指滚动捺印,这样指纹的纹路会清晰地留在材料或文件上,最好在捺印前确认印泥或印油在手指上遗留的程度。
3
众筹来的“救命钱”, 平台该不该“收税”?
用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筹来的救命钱,究竟该不该被收税费?这个问题让河南省原阳县患病青年千强非常纠结。千强通过“放心帮”平台众筹来的6万多元治疗费,被平台索要5%的“税款”。关于此类平台有无资格开展筹款救助以及能否收费的问题,也在网上引发热议。
刘颖慧律师认为:
先说第一个问题,“放心帮”平台有没有资格开展筹款救助。民政部曾经发布公告,目前国内有20家互联网募捐平台可为慈善组织提供募捐信息发布服务,包括“轻松筹”和“水滴筹”等,而“放心帮”并不在内。《慈善法》禁止没有公开募捐资格的个人和组织公开募捐,但并未对个人求助作出明确规范。也就是说,“放心帮”平台是可以帮助公民个人发布求助信息的,只要保证信息的客观真实就可以了。
再说第二个问题,众筹平台是否需要交税、能否收费。“放心帮”平台负责人表示,善款进的是公司账户,不是享受税收优惠的公益账户,所以要交税。这点是符合法律规定的。如果筹款人不想从善款中出这笔税费,那么这笔税费只能由平台出。
说说很多网友关心的众筹平台要收取管理费问题。长期以来,因为国内主流的慈善众筹平台,比如水滴筹、轻松筹等,都曾高调宣布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,所以给公众留下了“慈善众筹是不收管理费”的印象。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,因为这并不是行业的绝对标准。对于像“放心帮”这种规模和实力较小的平台,可能需要依靠收取管理费来维持运转。
慈善组织和机构收取管理费,这是国际惯例,因为筹集善款是需要成本的,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慈善机构的正常生存和运营,然后帮助更多的人。但是在国内,未经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平台为个人发布求助信息后、能否向求助人收取手续费,《慈善法》等相关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,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争议。这就需要立法机关通过法律予以明确。否则,类似这样的争议或将不断出现,对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会造成妨碍和破坏。
律师在线,有问有答。欢迎关注“举案说法”微信公众号并留言,我们会邀请做客节目的嘉宾帮您答疑解惑。
为你推荐
本文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《举案说法》(微信号:举案说法)
图片来源于网络
编辑:徐雯、康乐、天晓 // 责编:白晨 // 监制:汪群均